在湖北省红安县九龙冲的山间,红马寨脚下、木兰湖的湖汊港湾里,有一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山村——李家大屋。这片宁静的土地便是中国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故乡。这里的山水承载了李先念的童年记忆,也是他人生启程的地方。
李先念,18岁时便领导着家乡的农民参与了震撼一时的“黄麻起义”。自那时起,他便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离开了家乡,开始了南征北战的漫长岁月。此后,他虽频繁奔波,却鲜少回到家乡探望。
直到1960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的李先念终于有机会回到了故乡红安。当时,他心情却显得格外沉重,因为整个国家正面临着三年自然灾害的巨大考验,粮食严重短缺,百姓生活困苦,许多省市的粮食告急。李先念的这次回乡,主要是为了调研家乡群众的生活状况。
抵达红安县的那天,他立即前往县委会议室,与县委书记张景田见面。他问道:“红安的灾情如何?有没有发生饿死人事件?群众的生活到底怎样?”张景田详细汇报了全县的粮食产量、灾后民生等情况后,李先念平静地作出指示:“你们县委要转变作风,实事求是,粮食产量是多少就说多少,工作做得好就要说好,做得不好也要诚实地说,绝对不能报喜不报忧,搞浮夸。”他一针见血地强调,“做假报告,浮夸风害党害国家,最终还是害人民,害自己。”
展开剩余78%谈到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时,李先念提醒道:“红安还有很多荒地,要发动群众多种瓜菜。那些零星的闲地——河边、地边、塘边、甚至房前屋后——都可以用来种植,瓜菜可以代替粮食。”
当时,李先念的随行秘书插话说:“‘瓜菜代粮’这个建议,毛主席和周总理都认为是好办法,中央已经下发了文件,要求全国推广。”
李先念沉默片刻,说道:“这是逼出来的办法。全国几亿人要吃饭,粮食资源有限,必须想办法解决。”他的语气沉重而坚定,透露出那时国家困境的深刻影响。
当晚,县里安排将李先念的三姐李德琴和侄子陈锡民接到县委机关与他见面。多年的分别让李先念心情激动,他紧紧拉住三姐的手,语带哽咽地说:“三姐,我好久没见你了,真是特别想念你。”
小时候的李先念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半的私塾便辍学,在家务农。为了生计,母亲让他拜三姐夫袁传祖为师学木匠,袁传祖做的一手精美的榨油工具,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手艺。李先念跟着他学到了木匠技艺,之后借此在汉口找到了一份学徒工作,并通过积累经验走上了革命道路。因此,李德琴一家对李先念有着深厚的恩情。
当晚,李先念与三姐、侄子谈话超过两个小时。他首先问道:“你们说说看,红安县究竟有没有饿死人?”李德琴回应:“我们村里没有饿死人,但听说其他地方有,很多人得了浮肿病。”李先念语气沉重:“那是因为缺乏营养,要多吃点黄豆。”
李德琴叹息道:“田地都干裂了,哪里还有黄豆种啊?”李先念关切地继续追问:“干部有没有多占粮食?”侄子陈锡民回答:“大多数干部没有多占粮食,只有个别人爱吹牛,喜欢占群众便宜。”
这时,李德琴说道:“先念啊,你已经是这么大的官了,红安很多地方都没粮食了,你是不是该出面调一些粮食过来?”李先念神情严肃地答道:“姐姐,我是国家副总理,不是红安的副总理。红安缺粮的事,应该由湖北省解决,我没有权力直接调粮。你要理解国家的困难,并向乡亲们解释清楚。”
临别时,李先念叮嘱三姐:“告诉大家要自力更生,粮食短缺时,鸡鸭也可以养。山上有虫子,河里有鱼虾,放鸡去山上,鸭子下河,它们照样能长肉。”
第二天,李先念亲自前往七里、二程等重灾区,深入探访受灾群众。当他看到许多乡亲们面黄肌瘦,甚至有的得了浮肿病时,内心十分痛惜,立即指示陪同他视察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从省里调出一批杂粮、黄豆和豆饼,帮助家乡人民渡过难关。
当天下午,县里为李先念准备了八菜一汤的中餐,李先念看到这些菜肴后,神色略显不悦,说道:“这真是浪费,哪能吃这么多?饭菜简单些就行了,不要准备这么丰盛,不用喝酒和饮料。”餐桌上的细节也显示了李先念对节俭的坚持。吃饭时,一小块炒鸡蛋掉到桌子上,他立刻把它捡起,放入嘴里;甚至两次将掉落的饭粒夹起吃掉。饭后,李先念的妻子林佳楣看到剩菜时,感叹道:“太可惜了,真的太可惜了。”
之后,李先念仍然几度回到红安,不论身处何种位置,他始终关心家乡的发展。1983年,李先念刚刚担任国家主席时,开国中将胡奇才专程前来看望他。胡奇才同样来自红安,与李先念的家乡相隔不到十公里。见面时,胡奇才以老乡的身份对李先念说:“解放已三十多年,但家乡的百姓生活依然艰难,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电费无法支付,烧柴也成问题。你管扶贫工作,能不能给家乡照顾一下?”
李先念耐心地回应:“中央不是已经拨了一些资金专门援助贫困县了吗?”胡奇才小声地说:“那笔钱真是不够啊。”
李先念语气坚定:“我现在是国家主席,而不是红安的主席,怎么能给红安特别照顾呢?”他的言辞虽然严肃,但却充满了对公正和原则的坚持。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先念在推动红安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李先念的殷切希望和支持帮助红安实现了多项突破:红安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全国扫盲先进县以及湖北省党风建设先进县等荣誉。1989年,红安的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翻番,1991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大别山区第一个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
李先念的名字,永远铭刻在红安人民的心中。他不仅是红安的骄傲,更是他们的精神象征。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线上配资开户网-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炒股票去哪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