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统计局刚刚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今年6月对美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大跌了27%,贸易顺差也从156亿欧元猛然缩小到28亿欧元,创下了历史新低。美国对欧盟商品额外加征的15%关税引发的这场风波,正让欧洲经济陷入低迷。
作为欧洲工业的核心,德国的经济已发出响亮的警示——第二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下降了0.1%,如果三季度情况仍然不佳,可能会正式迈入技术性衰退的行列。
关税一席冲击:27%的跌幅背后,隐藏着“7倍成本”的秘密
刚开始,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把欧盟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税率,从原本不到5%猛升到15%,有些行业像钢铝关税甚至高达50%,这个涨幅差不多是之前税率的七倍,直接让欧洲的出口成本变得更高。
欧盟虽然通过承诺7500亿美元的能源采购和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来换取协议,但高关税的冲击远比预想中的厉害。荷兰国际集团的研究主管布热斯基说,关税一开始生效前,企业们都在“抢出口”,把订单吃紧了,结果出口立即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加上欧元走强和全球需求疲软,这三重打击叠加在一起,影响变得更严重。
更不妙的是,欧盟想让第三国转手贸易绕开关税,这条路基本已经堵死了。现代的原产地规则监管很严,美国海关对这些规避行为特别警惕,加上贸易伙伴国也不愿意卷入美欧的争端,所以说,转口贸易几乎没有什么可行性。
德国经济走下坡,汽车行业陷入困境,涉及29万个工作岗位的危机逐渐显现。
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德国首当其冲。德国央行、经济专家委员会等权威机构连续下调预测,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已归零,恐面临连续三年无增长的困境。核心症结在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遭遇重创:
支柱产业崩塌啦:汽车行业半年利润普遍都“腰斩”啦。宝马的净利润暴跌了29%,梅赛德斯-奔驰从61亿欧元一下子缩水到27亿欧元,保时捷因为关税支出多出了4亿欧元,三大车企的现金流合计恐怕要减少100亿欧元。就算关税从25%降到15%,德国的汽车企业每年还是得承担几亿欧的额外开销呀。
供应链连锁反应:美国对钢铝的关税还没松口,还是走着50%的税率呢,结果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涨得直冲汽车厂商那边。大众集团说,他们在美国工厂的关税成本到上半年已经涨到13亿欧元,奥迪那边也遭遇了6亿欧元的亏损。
失业浪潮扩散:蒂森克虏伯准备裁掉1.1万名员工,奥迪裁员7500人,敦豪裁8000人,西门子全球范围内裁员6000个岗位。德国汽车研究中心提醒说,高关税最后可能让欧洲失去7万个汽车行业的职位。
结构老毛病:能源费用高企加上转型迟缓,问题越发严重
关税带来的冲击让德国经济那些埋藏已久的问题彻底暴露出来了。工业用电价格在欧洲算是最高的,能源消耗大的行业,比如化工和钢铁的产能,比危机之前减少了差不多20%。化工巨头巴斯夫的利润一下子缩水了76%,大众也曾因为成本压力,打算关闭好几条生产线。
德国在电动化和数字化的转型方面,明显落后了一大截。虽然大众打算到2030年投入1800亿欧元搞研发电动车,但美国关税引发的现金流缩水,恐怕会让企业不得不削减预算。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也挺直言不讳地说,繁琐的审批程序、老化的基础设施、以及人口老龄化这样的结构性问题,让德国在和美中技术竞争中渐渐掉队。
东方突围:产业链上的“中国核心”布局
在欧美贸易局势变数不断的情况下,德国的企业们开始加快“转向东方”的步伐。宝马集团联合中国科技公司研发智能驾驶技术,大众则重点投入本土电池合作伙伴关系,梅赛德斯-奔驰利用中国大规模生产的优势,来强化其电动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德国汽车界的权威杜登赫费尔说得直白:“汽车行业的未来在中国。”德国对外贸易协会的主席舒曼也坦言,在全球“贸易武器化”的动荡中,中国市场变成了一个稀缺的、制度稳定的“锚点”。这一趋势已经在产业链布局上显露出来——大众考虑在美建新奥迪厂,宝马也在扩大北美的产能,但短期内还难以弥补那些损失。而中国市场的技术协作和产能优势,正好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替代方案。
代价与警钟:2900亿欧元的经济深渊
德国经济研究所的估算显示,美国实施关税措施或让德国在2025到2028年期间累计损失达2900亿欧元,换算成每年大约会让GDP缩水1.6%。更广泛的欧盟整体损失,则可能高达1.1万亿欧元。这样由单方面保护主义引发的危机,已经不单纯是经济问题:欧盟为了达成妥协所做的6000亿美元市场开放承诺,或许会进一步削弱自身产业的竞争力,形成长远的战略负担。
正如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提醒的那样,美国的政策不断加剧全球供应链的断裂,结果反而会推高自身的通货膨胀,同时抑制需求,形成一种“多输”的局面。当曾经“欧洲经济火车头”成了“欧洲病人”的时候,这场关税风暴带来的代价,实际上由整个西方的工业体系共同承担着。
盛达优配-线上配资开户网-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炒股票去哪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