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出行的方式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选择乘坐火车,而不是飞机。除了出于安全的考虑,更多的还是因为火车能带来更大的方便。毛主席曾经自己说过:“坐火车可以掌握主动权,想停就停,想走就走。”根据铁道部的相关资料,从1949年3月毛泽东进京开始,到1975年4月,他共乘坐中国铁路专列72次,总行程达到344万公里,而在专列上,他工作和生活的时间累计达到了2148天。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把毛主席的专列称作“流动的中南海”。
在毛泽东的专列上,担任专列服务员是一项十分光荣且重要的工作。王爱梅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1956年,她被调到铁道部专运处工作,当她得知自己将要为中央首长服务时,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期待。自那时起,她的生活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工作要求严格保密,任务常常来得突然,有时甚至出发前连目的地和任务时长都不知道,且出任务时不能与家人和朋友联系。
一天,王爱梅接到了列车长的通知,告诉她需要去餐车做服务员。她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服务的对象是毛主席。当时的王爱梅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任务既感到兴奋又略带紧张,特别是在中午餐时,她得知自己要为毛主席摆餐台时,内心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来。然而,她很快告诫自己要冷静,集中精力做好每一项服务。
展开剩余76%当她把餐台布置好后,毛主席缓缓走来,王爱梅至今记得那一幕。毛主席与普通领导人不同,他并不摆架子,反而通过幽默和友善的交谈让人感觉亲切。刚刚见面时,毛主席通过与她谈论姓名和家乡拉近了距离,并且通过一个玩笑与她开起了轻松的对话。毛主席笑着问她:“‘王’字下面加个尾巴,念什么呀?”
王爱梅下意识地回答道:“啊,那不是‘毛’字吗?”她还没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
毛主席笑着点头:“对啊!”并轻轻拍了拍桌子。
王爱梅顿时明白了,羞愧地笑着说:“哦,主席,我们真是亲戚呢。那主席以后可要多多关照和帮助我呀!”
从那时起,王爱梅开始更多地与毛主席接触。每一次相遇,毛主席都像朋友一样耐心地与她交流,使她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深受毛主席的关爱和鼓励。
1959年,毛主席在上海开会时,乘坐专列时,王爱梅再次遇到了一个让她深刻记忆的场景。当时,铁道部部长吕正操也乘坐同一列车,他去给毛主席汇报工作。由于吕正操听不懂毛主席的湖南口音(吕正操是东北人),他有些担忧,生怕听不清楚主席说的话。当时,正好在旁边布置茶水的王爱梅引起了吕正操的注意。吕正操立刻想到了一个办法,请王爱梅帮忙:“主席的湖南口音较重,我听不太清楚,能不能请你帮忙,等主席来了,站在旁边提醒我?”
王爱梅毫不犹豫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不久后,毛主席走了进来,吕正操开始汇报工作。刚开始,毛主席的语速较慢,吕正操还能听懂一些。然而,随着对话的深入,毛主席提出了几个问题,语速逐渐加快,吕正操有些慌了。毛主席问:“你们列车的人员配备是多少?是如何配备的?车速是多少?要如何做到快速又不影响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吕正操汗水已经冒了出来,因为这些问题他并不陌生,但由于听不清楚主席的口音,他有些一时答不上来。
此时,吕正操向王爱梅投去了求助的眼神,王爱梅迅速察觉到他的困境,立刻拿起水壶给大家倒水,并轻声在吕正操耳边提示:“先从列车的人员配备说起。”吕正操听后立刻理清了思路,开始回答主席的问题。
不久后,毛主席又问起了列车行驶速度的问题。这一次,王爱梅直接站到主席身后,示意吕正操做了一个“六”的手势。吕正操瞬间明白,立刻继续回答主席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汇报后,谈话终于结束。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时,毛主席却似乎看破了一切,对吕正操说:“你们要经常了解下面的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吕正操忙不迭地点头表示会及时处理。
这次事件不仅体现了王爱梅在工作中的专业素养,更展现了她的机智与细心,她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后,王爱梅在铁道部专运处的工作更加出色,她始终秉持着严谨与责任感。
今天,已经80多岁的王爱梅依然会和大家分享她当年在毛主席专列上工作的经历。她所经历的这一段历史,成了她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也让她为自己曾为国家和毛主席服务感到自豪。
注意: 为了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历史文章和相关内容,记得关注我,成为铁粉吧!每天第一时间了解党史热点和领导人过往,千万不要错过!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线上配资开户网-配资网在线配资平台-炒股票去哪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